学习强国:【思政教育】总有一个故事打动人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故事思政”蓬勃开展

2020-10-13 06:35

故事无疑是有趣的,而思政教育却往往给人刻板的印象。当故事与思政结合起来,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10月23日至25日,在春城昆明召开的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第26届年会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代表介绍了学校“故事思政”的开展情况,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和一致好评。广州中医药大学“构建完善‘故事思政’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获得本年度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奖。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总有一个故事打动人心。”秉承这样的理念,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医故事,讲好校园故事,讲好医院故事,学校“故事思政”成为品牌德育项目,涵盖新生第一课、我和辅导员的故事、创新创业故事、国家奖学金故事、校园年度人物等16个子项目,累计受益学生达10万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全方位育人:走遍大江南北,讲好中国故事


“祖国有多美,要亲眼去看;国家实力有多强,要亲自体验!神州大地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值得每一个同学细细品读。”这是今年10月1日晚,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与港澳台学子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勉励他们的话。从9月30日至10月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带领近200名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打卡上海南湖革命纪念馆、安徽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陕西延安历史革命纪念馆、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江西往八一起义纪念馆、云南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景点,开展“中国情·华夏行”国情与文化研学营活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个革命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学子的内心。


在《南京条约》议约地静海寺,同学们深入了解香港被迫离开祖国怀抱的百年沧桑史。香港学生郑湘表示,作为香港回归后出生的新一代,通过亲临参观深刻体会到祖国在当时所受的屈辱和无奈,提醒自己一定要牢记历史,肩负重任,成为祖国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同学们对“红船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澳门学生何浩彬感叹:“烈士们闪烁至今的忠魂,令我不禁肃然起敬。”期间,各研学团组织师生集体观看国庆阅兵仪式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庄严的阅兵仪式让同学们热血沸腾,电影中的每个故事让同学们热泪盈眶。


每年寒假期间,学校开展“看中国变化,讲时代故事”主题征文,让学生回到家乡感受新时代发展新变化,讲述家乡的好故事,传达家乡的好声音。有学生这样写到,“惠民公交开到家门口”,“小城已奔跑在现代化的路上”,也欣慰地看到“当初的荒芜地如今变成了种植基地,还能看到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全员育人:深切缅怀邓老,讲好中医故事


讲好中医故事是中医药大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医泰斗、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中医人。今年1月10日清晨,邓老因病在广州逝世。几天后,学校及附属医院先后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铁杆中医 涛声不绝——深切缅怀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晚年,我们陪在他身边》等长篇通讯文章,深情讲述了邓老生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奔走呼告的故事。文中还首次披露了邓老和学生的故事以及弥留之际交代后事的感人场景。


“从1979年考取他的研究生开始,我跟了邓老40年了。”邓老的大弟子刘小斌教授说。回想起求学之时,刘小斌等3人跟着邓铁涛读研究生,学业艰苦而经济拮据,邓铁涛便从自己的薪金里拿出30块钱接济他们。“我们不肯收,邓老就让我们回去读《东垣老人传》,用李东垣和学生罗天益的故事勉励我们。”弥留之际,邓老还交代儿媳代交最后一笔党费人民币1000元。“病床之上,邓老也没有忘记交党费。他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使中医走上正轨。” 刘小斌透露,2017年,邓铁涛便立下遗嘱。10日上午,这份遗嘱在邓老去世后解封,只有短短的手书几行字: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月12日,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学习邓老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1月15日下午,邓铁涛追思会在大学城校区举行。学校、附属医院领导和学生代表一起深情分享了邓老的故事,追思邓老光辉的一生,表达了对邓老的哀思。“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邓老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广中医学子奋勇前行。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青囊折肱,上池窥垣,更多的中医故事,通过专业老师的传授,融入每位广中医学子的灵魂深处。“对病人要‘相敬如宾’,以前我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名医医德高尚的故事,他们是这样言传身教的,现在我也把这个传统继承下去。”11月7日,心系青海妇幼、刚刚获得“广东好医生”称号的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生曾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全过程育人:注重仪式教育,讲好校园故事


“广中医是一个永远不缺故事的校园,一个个充满希望,等待发芽、开花、结果的青春故事,俯拾皆是,清香芬芳,令人感动,已然成为广中医精神的重要部分。”这是校长王省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在广中医,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都在讲故事,而通过故事征集、展板展示、媒体报道等方式精心讲述毕业生故事,已经成为每年毕业季的精彩之作,毕业生们也以能成为故事主角而倍感自豪。


75岁是多数同龄老人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可来自加拿大的苏海德老人却选择了来广中医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他以平均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与女儿苏莞文同时获得学校医学博士学位。老人一出场便成为全场焦点,他和女儿一道,从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时,现场掌声雷动。苏海德说:“我经常把整天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以弥补年龄上的不足,此外还经常和女儿在课后一起讨论学习。”这样的毕业生故事足够励志。无独有偶,2018年毕业典礼上,有一对母女同时毕业,妈妈萨翠华戴上硕士帽,女儿冯芊玉戴上博士帽,两人不仅同时登台受礼,还一同登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我们是母女,是校友,更是专业上志同道合的人,心也贴得更近了。”芊玉说,如今母女已在悉尼开办了诊所,不断将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来服务当地百姓。萨翠华则做了一个新决定——继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毕业生感人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在校学子不断奋进。


11月1日,在体育健康学院,9位穿着军装的大学生齐刷刷站在同学们面前,“啪”地敬了个漂亮的军礼,然后挨个开始讲故事!原来,这是由体院组建的“退役大学生宣讲团”,宣讲活动学院党委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内容。从部队接受锻炼后回到学校读书的退役军人大学生,为大家讲述他们在军营里的励志故事。不少人都有一个从军梦,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转身不转向,立学建功、服务校园的时代故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全行业育人:培养崇高医德,讲好医院故事


医学生用笔讲述医院故事和内心情感,有一个高大上的说法,叫做“叙事医学”。从2012年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始探索以叙事医学为理论基础,以核心课程+志愿服务为主要途径,注重医学生人文核心素质提升的医学人文实践教育模式。这个项目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天使之翼”。通过7年多的实践,先后有1600多名学生参与,完成志愿日记近万篇,多名学生医学人文作品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型团队建设、学术论文大赛中获奖,并获得校级以上科研立项6项,省级以上奖励3项。


在其中一篇叙事医学故事作品中,该院2017级中医八年制刘浩辉同学用真情讲述了“恐怖的冯奶奶的故事”。“一阵凄冽的惨叫声划破了深夜的宁静。”“白色短发的老人满面皱纹,瘦骨嶙峋的身子套在病号服里,蜷缩在病床上,直勾勾地瞪着一双灯笼大的眼睛,同时嘴上还骂骂咧咧地说着胡话。”师姐叫了两次名字没有回应,在床边站了两分钟,摇了摇头,转身回医生办公室处理。浩辉则选择蹲在病床旁,慢慢听出来她是一位经历了特殊时期的老师,曾经有人迫害她。于是轻轻地叫了一句“冯老师”,奶奶先是一愣,开始平静下来。“你是我的学生吗?你是医生吗?你可以为我说的话作证吗?但是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浩辉不断地回应以作安抚,慢慢地奶奶竟然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查房,师姐同老师说,师弟很厉害,有办法让这位说胡话的奶奶安静下来。“我哪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我只是通过一种最原始的方式,一种人与人最纯粹的方式去同奶奶接触。幸运的是,它起作用了。”浩辉懂了,原来每个人都有故事,病人尤其如此。唯有耐心倾听,医者才能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在学校今年“给师弟师妹们的一封信”征文活动中,护理学院高年级的欧阳湘同学给大一新生讲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看一个视频,一个护士因为她的失误造成了孩子的死亡,我的心那一刻纠结在一起,看着孩子在视频中挣扎,突然明白了护理的意义:社会需要的是一个高素质高度负责的守护他人的天使般的存在。”“安抚逝去病人的家属,我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只能学着沟通技巧,坐在扮演者的旁边,听他的倾诉,拍拍他的背,看起来很有用不是吗,但老师问那位同学,你被安抚到了吗?我自己悄悄说了一声‘不’。后来老师亲自来演示,他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四道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不再是简单的‘节哀’,而是有人性地、有人情地让家属去抒发他的情绪。”护理学院副院长宋阳介绍:“学院对所有本科生实行双导师制,我们将思政融入教学,培养学生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护理变得更有温度。”